立即注册 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篇3:诗词经典美文 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,关键在于读

0 350
篇3:诗词经典美文

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,关键在于读,而现在许多学生读诗词还停留在唱读、念读状态。叶圣陶先生曾指出:“中学生也往往不注意读,随口念一遍,就算是读了。发音不讲究,语调不揣摩,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,传出神情意态了……”我们提倡审美的读法,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“美读”。

(一)调动想象

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组合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。联想是由以前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,而引起对与其在时空上接近、在情状上相似、在特点上相反相比照的食物的回忆。可见,联想是想象的基础。因此,要调动学生想象就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,没有诸多生活经验的参与,联想、想象便不可能产生。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,尤其是审美经验,产生了联想、想象,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才会产生相应的美感。这样,美读才有了可能。

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,可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,造成一种氛围,使学生进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。这种导入设置,既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,做好情感激发的铺垫,更包含运用绘画、音乐、艺术及多媒体视听艺术来开启情感之门。如教学李商隐《锦瑟》一诗,先介绍诗人凄婉的爱情婚姻背景,随后美读时再伴以古筝名曲《汉宫秋月》。醢声深婉沉郁,如泉淌幽涧,如怨女和弦,渲染了浓烈的情感氛围,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并深入到美读层次。

(二)美读组织形式

(1)教师范读。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大多配有教学朗读磁带,这给诗词朗读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。录音磁带是否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朗读呢?窃以为教师现场饱含真情的美读是磁带录音不可取代的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音色、音质的特征,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诗词当堂范读,那么学生更易受到感染,效果会更佳。我教李清照《声声慢》时,范读中配以优美凄清的二胡乐曲为背景音乐,深刻把握词的基调、节奏、韵律,认真领悟词的意蕴,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,进入角色,完全沉浸在与作者感伤灵魂的共鸣之中而发之于声。我的情感和语调随着词的内在气韵而波颤,转曲顿挫,幽咽低回。朗读结束时,我自己已双眼润湿,教室里雅静无声,学生们闪动着湿亮亮的眼眸沉浸其中。显然,此时学生情感的心扉已被打开。

(2)学生朗读。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。”同样,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也各异,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学生这一鉴赏主体。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美读,除了要提示节奏、韵律、情感基调等要领,还要注意设计读的方式。如分小组或分声部找不同层次不同音色的学生读同一首词,或低回婉转,或音韵朗朗,或妩媚别致,或底蕴十足,各有千秋,各具特色,更能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去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和意境之妙,从而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做好准备。

二、美赏

(一)制造欣赏氛围,激发审美情趣

可通过音乐、绘画、语言和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趣,让学生多角度地对古诗词进行鉴赏。这种以“趣”入手,结合诗词内容精心营造一种美赏氛围的教学策略,尤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。

(二)创设特定情境,体味意境美韵

教学中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,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,不仅想象大增,而且情感激越。教学的责任,就是教师以同样诗意的描述,将学生带入境界,把握写作旨趣。如教柳永《雨霖铃》就可采用图画展现法,先让学生欣赏一幅明代的《雨霖铃》插图(明代刊画,引自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321页),然后播放一段音乐电视片《送别》,学生渐渐沉浸在一种清凉幽婉的情境中。然后让学生畅谈美读体会,学生们得出最强烈的感受是:“多情自古伤离别。”我把这一点作为赏析讲解的切入点,让学生深切体会词境中“长亭、兰舟、江水、寒蝉”、“杨柳岸晓风残月”和“暮霭沉沉楚天阔”等意象所寄蕴的诗人的情感,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觉空间和想像空间,打开了学生欣赏作品美韵的视窗。

三、美说

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、凝练、准确、优美和雅致,有助于把诗词意蕴、意境等审美因素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学生,有助于学生对作者审美体验的理解,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。我教柳永《雨霖铃》时,在对“长亭”这一意象进行赏析时,引述了“十里五里,长亭短亭”、“天下伤心处,长亭更短亭”等名句,加深了学生对“长亭”这一意象在词中所包蕴的含义的理解;讲“杨柳岸晓风残月”,我吟诵了《诗经》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,王昌龄《闺怨》“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胥觅封侯”,欧阳修《蝶恋花》“杨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”等名句,探析了“杨柳”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特殊的指代含义;在对柳永词风格进行赏析时,我把柳永词与苏轼词进行比较,引述了俞文豹《吹剑录》中的记载:“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,执红牙板,歌‘杨柳岸晓风残月’;学士词须关西大汉、铜琵琶、铁绰板,唱‘大江东去”’,生动地说明了柳词的婉约风格与苏词的豪放风格。这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,催化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欣赏,同时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。此外,适当地采用排比、通感等文学性较强的修辞语言,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,也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,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美赏方法。

四、结论

把握审美角度,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,如读报刊旨在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或学术动态,读史传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,读应用文旨在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。古典诗词以“悟意审美”为目标,如在于品味精粹语言的深层意蕴,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,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,激起情思的共鸣,使精神得以愉悦,人格得以升华。

摘要: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, 而艺术则要讲求“美”, 高中新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有“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”及“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”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典诗词无疑都是文学精品, 应是我们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领域。因此, 在诗词教学中应注意还原诗词的本来特质, 遵循美育规律, 注重创设美的教学情境, 引导学生进入诗境, 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发表于 2025-3-7 07:22:29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回复 | 使用道具 举报

该帖共收到 0 条回复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推荐板块

美图秀

热门活动

热门推荐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( 闽ICP备2024065521号-4

GMT+8, 2025-5-10 03:56 , Processed in 0.063219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